据7月18日中新社报道,近日,浙江杭州一个考古研学活动吸引了不少学生和家长。
“双减”之下,研学越来越火热,但当前大多数研学淡化了教育性和实践性,几乎等同于旅游。
如组织中小学生参观景区、吃美食、参加非遗体验等。
严格意义上讲,这些只是观光游,并不能算研学游。
那么,什么才是研学游呢?来跟研学猫一起看看吧!
研学是指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、主动探究、主动学习的归纳式学习过程。
所以,对于研学游来说,研是基础,学是目的,游只是一种形式和载体。
也就是说,研学游应是“教育+”,而非“旅游+”。
近年来,研学游逐渐变成观光游,主要是因为组织研学游的多是旅游公司,其擅长的是为旅游服务,所以开发出的研学产品基本上与教育类内容关联度不大,缺少应有的教育底蕴,如此,便容易把以学习为目标的游览,变成以旅游为主的走马观花和蜻蜓点水。
让研学由回归“教育+”的本质,一是相关研学产品从开发到实施全过程都要围绕教育展开。
这对相关人员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,比如应兼具旅游和教育双重专业背景或从业背景。
二是要加大研学产业从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力度,强化人才的专业性。
比如,主营研学游的企业或机构可以考虑对研学游组织者、带队者开展定期、专业的素质水平培训,尽可能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。
▲此外,还需加大与专业机构的合作力度。
以考古研学为例,考古专家的加入和参与,可以为研学游的课程设计、研学点的选择等提供更加专业、更有深度的指导,也更能让孩子们体会到考古的乐趣,拓展知识,甚至奠定未来的职业方向与追求。
专业的研学,对于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,推动年轻一代更好体认中华文明,无疑会产生积极影响。
提高研学游的水平和质量,关乎旅游公司、教育机构的营收和发展,更关乎对孩子眼界的开阔,对其学习能力、学习方法的培养,对其兴趣和潜能的激发。
让研学游回归“教育+”,不只是经济话题,更是教育话题、社会话题。
版权归原创所有
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在壮族文化里,绣球是传递情谊的信使,更是民族智慧的结晶。想知道绣球诞生背后,藏着…
阅读分享2025年7月29日出版的《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》在头版刊发报道:《奋起—…
近日,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发文公布了2025年度生态环境科技成果科普化典型案例和优秀…
近日,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推出的《奋起——抗战中的科学与科学家》《鹑之奔奔——中国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