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
算式一:7+1=完整的劳动教育
在学校多年劳动教育探索的经历中,始终被一个痛点困扰着,那就是“学校每天都在开展劳动教育,可是学生似乎还是不会劳动、不想劳动”。
在一次次追问和反思后,学校清晰地认识到:
劳动技能很重要、劳动情感很重要,但最重要的还是劳动习惯;
对于学生而言,劳动教育不是某时某刻的热闹,而是每时每刻的唤醒和激发。
“完整的劳动教育”是班级的所有任课教师与每个学生家庭的互动,即“7+1=完整的劳动教育”。
在这个算式中,“7”代表一个班级的所有任课教师,“1”代表每一个家庭,学校需要在教师发展、学生习惯、家校共育3个方面持续发力。
在教师发展方面,学校设计了“研、读、写、讲、劳”教师发展“五件套”,将示范劳动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必修课,通过常态化的劳动技能培训和劳动素养学习,确保每一名教师都能够种好自己的“劳动责任田”。
在学生劳动习惯培养方面,学校通过“读、吃、睡、炼、劳”健康成长“五字诀”,引导学生每天坚持阅读、吃好早餐、确保睡眠、合理锻炼、自觉劳动,为学生种下劳动的种子。
在家校共育方面,学校立足“正负两个清单”,指导学生家长科学实施家庭劳动教育。
其中,“正面清单”对每个年龄段的学生在家中应掌握的劳动技能提出建议,“负面清单”列出家庭中不应该由家长包办的事情。
02
算式二:1+N=理想的劳动教育
在看到劳动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的同时,也必须警惕“为劳动而劳动”和“单一片面的劳动教育”等误区。
劳动教育应该自然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,即“1+N=理想的劳动教育”。
在这个算式中,“1”代表劳动教育,“N”代表综合育人效应,学校只有主动构建“劳动+”育人生态,才能带给学生更多的成长可能。
在“劳动+”育人生态中,农场不只是劳动的地方,小菜园也不只是个园子,它们都是学生学习的资源,是“五育融合”的教育空间;
劳动也不再只是出力流汗——学生在劳动过程中,可以读诗、歌唱,可以做许多美好的事情;
劳动课不一定限于40分钟,也不一定限于学校之内,而是完全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。
03
算式三:5×1=务实的劳动教育
劳动教育有广阔的育人空间,但学校也要理性认识到“劳动教育不是个筐,什么都可以往里装”。
因此,劳动教育不能一味做加法,要符合教育规律,探索劳动教育的本质。
学校可以尝试“5×1=务实的劳动教育”这个算式,做好劳动教育的“五个一”。
第一是“把握一个核心”,即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,让劳动真正成为一门课程;
第二是“上好每周不少于一节劳动课”,让劳动教育向实处走;
第三是“开展一些活动”,通过常态化劳动教育活动,让劳动更有趣也更有意义;
第四是“完成一系列深度融合”,实现“劳动+”的综合育人效应;
第五是“看见一个完整的人”,坚持一切从学生出发,让劳动塑造学生心灵。
只有让劳动教育向着单纯和美好前进,才能让学生享受越来越规范、越来越有效的劳动教育。
劳动创造幸福,劳动教育让学生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。
文章整理至《中国教师报》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版权,请联系删除。
在壮族文化里,绣球是传递情谊的信使,更是民族智慧的结晶。想知道绣球诞生背后,藏着…
阅读分享2025年7月29日出版的《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》在头版刊发报道:《奋起—…
近日,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发文公布了2025年度生态环境科技成果科普化典型案例和优秀…
近日,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推出的《奋起——抗战中的科学与科学家》《鹑之奔奔——中国…